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振興本科教育,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文件要求,結合學?!笆濉卑l展規劃和人才培養專項規劃,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本為本”,以“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為基本遵循,引導教師潛心教書育人,激勵學生明志好學向上,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實現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長遠目標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基本思路
秉承“艱苦樸素、求真務實”校訓,堅持“特色加精品”辦學理念,全面深化“精品化、國際化、信息化”發展戰略,以“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高素質創新人才為培養目標,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文件精神,以“加大課程建設、強化課堂教學、加強實踐環節、深化協同育人”為主線,堅持人才培養中心地位和本科教育基礎地位,穩步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管理方式改革,全面提升本科生的通識能力、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施“十大”工程,促進本科教育質量全面提升。
三、建設目標
經過5年的努力,引領帶動學校專業建設上水平,課程與課堂教學提質量,育人能力顯著增強,學生發展更加全面,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質量建設成果更加突出,形成國內行業領先的高水平本科教育體系。
入選2個國家級一流專業、2個北京市一流專業,6個專業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建設5項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建設8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0門線下精品課程,8門省級一流線上精品課程、10門線下精品課程;建設20部校級規劃教材,2部教材入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類教材項目;培育“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學名師15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新增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獎2項、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10項;力爭“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家級獲獎項目5項;新增切實有效的校外集中實踐教學基地10個。
四、重要舉措
(一)教育理念升華工程
1.堅持立德樹人,加強德育教育
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學校的應有“底色”,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激勵學生愛國、勵志、求真、力行。加強校訓精神傳承教育,把“建設時期游擊隊員”、“三光榮、四特別”、“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和“新三光榮”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幫助學生準確把握基本國情,掌握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構建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課程體系,做好整體設計,在每一門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30門育人效果顯著的精品專業課程,打造30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堂,選樹30名課程思政優秀教師,形成課程教學、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
2.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全面發展
以學生成長與發展為中心,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堅持通識與專業、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能力與素質相結合,以學習效果為中心評價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入推進美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勞動精神;提升學生國家安全意識和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增強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學地位強化工程
3.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制度體系
把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作為新時代學校建設改革發展的重點任務,加強本科教育工作的組織領導和頂層設計,充分發揮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決策領導,確保思想政治工作、育人工作議題不少于黨委常委會年度議題的三分之一,確保教育教學和德育工作議題不少于校長辦公會年度議題的四分之一。逐步建立頂層設計引領教學、黨政領導重視教學、制度設計圍繞教學、教師積極投入教學、經費優先保障教學、管理服務教學、輿論宣傳導向教學的制度體系。強化責任主體,多措并舉,齊抓共管,及時解決本科教育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積極引導教師回歸本分,教育學生回歸常識,強化本科教育的基礎地位。
4.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學院辦學責任
加大體制機制革新力度,實行資源配置與人才培養質量統籌的管理模式,切實履行學院在人才培養全過程的主體作用,在學??傮w框架下,各學院要制定學院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擴大學院的辦學自主權和經費支配權。層層傳遞各項工作任務,夯實各項工作責任,督查與獎懲并舉,形成“激勵+震懾”的追責問責機制。
5.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發教師積極性
明確教師本科教學工作職責,制定教師分學科、分類別、分層次管理辦法。加強本科教育教學業績考核,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本科教學工作量、教學研究項目、教學成果、教學論文和教學效果等進行定量評價,把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作為同等重要的依據,在崗位考核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本科教學工作一票否決制。加大對教學業績突出教師的激勵和獎勵力度,激發教師投入教學的積極性。
6.加大教學投入,完善經費管理辦法
統籌使用中央、北京市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專項和共建經費,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套激勵經費。提高本科生實踐教學經費,集中性實習實行實報實銷,個體實習和畢業設計(論文)經費提高至800-1000元/人。實行本科教育質量提升教學專項經費預算審核制,確保全校每年本科教學專項經費不少于1000萬元,確保每年用于教學激勵獎勵經費不少于1000萬元,確保實驗室建設經費年均達到3000萬元。
(三)專業建設提升工程
7.深化專業綜合改革,開展一流專業建設
深化專業綜合改革,圍繞“調結構、分層次、育方向”的專業建設思路,根據國家標準,制定學校專業建設規劃和專業質量標準。結合學?!半p一流”建設方案,開展一流專業建設,將地質學、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和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定位為國家級一流建設專業;將土地資源管理、環境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理信息科學、土木工程、安全工程、測繪工程、石油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產品設計、經濟學和工商管理等專業定位為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其他專業自行制定建設目標,學校設立專項調節計劃,努力實現各專業協同發展。
8.加快新工科建設,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加快新工科建設,統籌考慮“新的工科專業、工科的新要求”,改造升級傳統工科專業,發展新興工科專業,主動布局人工智能、地學大數據、自然資源工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建立專業常態化評估機制,根據專業建設要素及國家質量標準,開展專業評估,引入競爭機制,完善專業的增設、改造、調整與退出機制。
9.加強專業內涵建設,提高專業建設質量
適應新時代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進一步深化專業內涵建設,突出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和專業認證標準,優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啟動新一輪本科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加大實施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計劃,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石油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測繪工程、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土木工程等專業啟動申報工作,資源勘查工程、環境工程、安全工程啟動第二輪申報工作。加大招生宣傳力度,建設100所優質生源基地,制定“一流專業”免學費、優秀新生獎勵、優本、本-碩-博貫通培養等激勵政策,面向全國吸引優秀生源,適時實施大類招生。
(四)課程建設與改革工程
10.加大課程建設力度,打造精品課程
加大課程建設力度,制定學校課程建設規劃和質量標準,構建核心素質課、核心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三類核心課程體系。著力推進課程內容更新,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建設綜合性、問題導向、學科交叉的新型課程群。支持教師開展MOOC、SPOC、微課等新型課程建設,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至少建設4門校級精品開放課程,至少建設5門校級線下精品課程;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部和其他專業至少建設1門;每個專業至少新建2門新生研討課、學科前沿課;每個學院至少建設2個優秀課程團隊。
11.提高教材質量,出版精品教材
根據精品課程建設規劃,針對性地建立教材發展體系,將學科研究新進展、實踐發展新經驗、社會需求新變化及時納入教材,鼓勵和支持專業造詣高、教學經驗豐富的專家學者參與教材編寫,提高教材質量。加強教材研究,創新教材呈現方式和話語體系,使教材更加體現科學性、前沿性,進一步增強教材針對性和實效性。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至少建設4部校級規劃教材,其他專業至少建設1部;至少建設2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類教材;至少建設1部特色體育類教材。
12.加強實踐教學改革,重視實踐課程成效
在培養方案中,進一步加大實踐教學學分的比重,提升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完善本科實踐教學體系,引導學生自主實踐、主動創新,推動“體驗式”學習,每個學院至少建設15項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提高實驗課程質量和水平;扎實推進北戴河、周口店青年教師野外教學能力培訓計劃,完善機制創新,實現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好互動;建設野外實踐類微課群,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內容,修編北戴河、周口店等野外實習教材。
(五)課堂教學質量工程
13.推進課堂教學革命,打造精品課堂
改革傳統的教與學形態,積極引導學生自我管理、主動學習,激發求知欲望,提高學習效率,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廣泛開展啟發式、探究式、研討式、參與式等教學,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讓學生主動地“坐到前排來、把頭抬起來、提出問題來”。改造升級教學設備,積極推廣小班化教學、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把沉默單向的課堂變成碰撞思想、啟迪智慧的互動場所。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專業至少建設4門校級精品示范課堂,其他專業、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體育部至少建設2門。
14.完善課堂教學管理,嚴格過程考核
課堂教學是師生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完善本科課堂教學管理辦法,通過“人臉”識別和視頻監控等信息化手段,嚴肅課堂教學秩序。加強考試管理,嚴格過程考核,加大過程考核成績在課程總成績中的比重。健全能力與知識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學業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學生學習過程監測、評估和反饋機制。綜合應用筆試、口試、非標準答案考試等多種形式,全面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以考輔教、以考促學,激勵學生主動學習、刻苦學習。
(六)教師能力提升工程
15.強化教師主體責任,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廣大教師要以“四有好老師”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堅持“四個統一”,努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更好擔當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教師不管名氣多大、榮譽多高,老師是第一身份,教書是第一工作,上課是第一責任,專任教師中的所有教授必須給本科生上課。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標準,根據《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和《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修訂學校師德考核實施辦法。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嚴格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對于師德表現失范的教師,要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修訂本科教學事故認定及處理辦法,對發生教學事故的學院取消評優資格,發生嚴重教學事故的教師取消年終績效工資。
16.全面推進教學名師引領工作
以健全“培育-選拔-示范”機制為核心,以名師工作室、名師基金和名師示范課為抓手,打造教學名師梯隊,引領教師教育水平整體提升。鼓勵教學名師承擔教學改革、MOOC、SPOC、示范課、教學觀摩課等教學任務,凝練形成優質課程群、優質教材群、優秀教學成果等優質教育資源體系。每個學院至少培育3名教師入選校級教學名師和青年教學名師,每個學院至少規劃建設2個校級優秀教師團隊。
17.健全教師培養機制,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重視基層教學組織建設,以課程團隊、教學團隊或教研室為基本單元,各學院要制定基層教學組織工作職責,加強教學研究與集體備課制度,每月至少開展1次教學研究活動。完善“抓老、培青、育新”三位一體的培訓制度體系,積極發揮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完善新教師教學上崗培訓制度、青年教師導師制度和助課制度、各類教師教學能力比賽機制,調動廣大青年教師投身本科教學工作的熱情和積極性,全面提升教師教學能力。開展信息化教育教學手段培訓,提高教師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鼓勵更多的教師出國研修專業課程,定期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赴知名中外合作大學進行學習培訓,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視野。
(七)學生發展引領工程
18.加強思想引領,完善第二課堂體系
加強思想引領,實施“信仰引航”工程,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養廣大學生執著的信念、優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促進全面成長成才。依據“貼近第一課堂、貼近社會需求、貼近青年夢想”的導向,構建第二課堂教育體系,設計開發“地青足跡”學生第二課堂成績單平臺系統,詳細記錄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情況,并納入必修學分管理。運用科學分析手段激勵更多學生投入到第二課堂活動中,讓第二課堂成績單成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大思政”工作體系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19.推進創新創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以“創新創業教育,讓所有學生觸手可及”為指導,建設“政策—體系—平臺—品牌—文化—保障”為鏈條的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在政策上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加大創新創業學分的認定,加強創新創業導師隊伍建設。打造專業化、多元化、定制化的創新創業指導服務體系。以創客空間、“搖籃杯”及薪火空間孵化平臺為主導打造創新創業教育平臺。推動學院自主探索具有學院特色的雙創品牌活動,形成高效整合、百花齊放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生態系統,學院需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臺賬,每年至少組織10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參與“搖籃杯”大賽。以創新創業教育文化建設為先導,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構建層次豐富、覆蓋面廣、重點突破的保障體系,加大“互聯網+”相關項目的持續扶持力度。
20.弘揚地大精神,提升校園文化品牌
堅持把地大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發揮地大精神文化載體作用,以校慶、迎新季和畢業季為節點,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愛校、榮?;顒?,引導學生深刻體會學校的辦學歷史和光榮傳統,激發地大青年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自豪感,以及與學校共奮進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努力創作更多傳播地大價值觀念,提升青年文化自覺、自信的校園藝術作品。鼓勵原創校園文化,充分發揮廣大青年在校園原創文化中的主體作用,推出一批演得好、叫得響、輻射廣的校園原創文化產品。繼續開展“我愛我師”十佳教師評選活動,成為地大師風師德建設的有力推手。
(八)產學研協同育人工程
21.加強國內外協同,豐富國際化培養路徑
加大外語教學改革力度,有序推進一批優勢專業主干課程實現英文授課,增強本科生國際交流和學習能力,利用國際會議、聯合培養項目、短期訪學和“優本”項目支持,鼓勵學生赴國外知名大學訪學、游學,完善 “2+2”、“3+1”等多種聯合培養模式,拓展本科生海外經歷,推薦優秀學生到國際組織任職。在現有中外合作辦學基礎上,積極拓展與國外高水平大學的合作項目,支持中外高校學生互換、學分互認、畢業設計互通、學位互授聯授。聘請國外名師到校進行短期任教和交流,國家級和北京市一流建設專業至少有一位國外名師講授專業課程。
22.深化科教協同,推進創新人才培養
以新生研討課、專業導論課和學科前沿課等為載體,將校內優秀科研團隊、先進實驗室和前沿項目等優質科學研究資源引入育人過程。以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學術能力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實行專業導師制,在學業規劃、學習過程、科研探索以及品德素養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輔導,推動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將最新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教育教學內容,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學體制機制,通過基地班、創新班、本-碩-博貫通班等多種形式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23.深化校企(政)協同,推進卓越人才培養
開展協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實現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培養人才的制度化,為卓越人才培養計劃項目搭建立體化的平臺。充分利用學校的各類產學研用基地,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在人才培養、項目研究、技術攻關等方面開展交流合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教育和產業聯動發展,共同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強化政策引導,鼓勵先行先試,根據學科發展、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新建一批校企協同育人基地,構建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深入推進法學教育和司法實踐緊密結合,力爭至少2名法學專業教師到法治實務部門交流。
24.加大實踐平臺建設,實現資源共享
加強國家級和省部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專業實驗室和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條件建設和管理水平,結合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實踐教學條件標準,加大教學實驗室建設力度。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提升實驗室開放能力,強化大型精密貴重儀器設備在本科生培養中發揮有效作用。設立野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專項經費,持續投入,加強對全校性的北戴河、周口店和平泉實習基地建設。鼓勵各學院和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面向三年級本科生的校外集中實踐教學基地,同時實現部分實驗課程的授課,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工程技術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工程學院、水資源與環境學院、能源學院、珠寶學院、地球物理與信息技術學院、海洋學院和土地科學技術學院至少規劃建設1個,盡可能聯合共建,實現專業教學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學校各類產學研用實習基地,讓本科生更早地進入生產實踐項目歷練,打通實習-見習-就業人才成長通道。
(九)成果培育與質量保障工程
25.鼓勵教育教學研究,重視教學成果培育
堅持面向教學實際需要,聚焦本科教育質量提升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開展研究和改革實踐。充分發揮校院兩級教指委作用,科學謀劃一批有前瞻性、專業有機交叉融合、能取得實質性成果、且具有較高應用價值的研究與改革項目,產出更多優秀教學成果,每個學院至少規劃培育4項校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和一等獎項目。建立和完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項目績效激勵和獎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廣大教師投身于教學建設與改革的積極性。加強宣傳,力爭在校內外推廣應用,真正做到“全國有影響,行業起引領”的效果。
26.培育質量文化,健全質量保障體系
完善學校自我評估制度,建立教學決策指揮系統、教學信息系統、教學評估系統和反饋與持續改進系統,形成閉環的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完善領導干部聽課、同行評價、教學督導評估和學生評教“四位一體”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規范網上評教、教學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反饋機制,客觀評價教師的教學質量,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效果評價理念,促使“評教”向“評學”轉變。加強學校督導、學院督導和學生教學信息員三級教學督導隊伍建設,發揮其在穩定教學秩序、規范教學活動、培養教師隊伍和提高教學質量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27.建立評估長效機制,發布質量年報
完善學院評估制度,編制學院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質量監測國家數據平臺,形成常態化質量監測網絡體系,發布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建立評估結果公示、約談、整改和復查機制,針對突出質量問題開展專項督導檢查,強化評估結果的應用。通過第三方服務方式,支持社會專業機構開展本科教育質量評估。開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級專業認證,鼓勵有條件的專業開展國際工程教育認證。
(十)教學管理與信息化工程
28.提升教育教學信息化管理水平
加強智慧校園建設,完善校內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庫建設,實現數據的采集、管理、查詢、分析與上報的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數據進行匯總和分析,對學校辦學條件各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和預警,為學校制定政策提供數據支撐。引入基于移動端的教學質量綜合評價與分析系統,全面收集教學質量評價數據,注重精準量化和實時反饋教學效果,多維度持續跟蹤教學實施與組織的全過程。優化升級教務管理系統,開展日常教學數據監測工作,從學籍、師資、專業、課程、成績等不同維度進行大數據學情分析,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
29.切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切實落實教育部《關于嚴厲查處高等學校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通知》文件要求,嚴肅處理抄襲、偽造、篡改、代寫、買賣畢業論文等違紀問題。強化指導教師責任,加強對畢業設計(論文)選題、開題、答辯等環節的全過程管理,對形式、內容和難度進行嚴格監控,嚴格實行論文查重和抽檢制度,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30.改進教學管理制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以學生為本,實施柔性化和彈性化教學管理,修改現有本科教學工作規程。完善學分互認機制,鼓勵學生跨國(境)、跨校選修課程,并參加MOOC課程學習。增加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主選擇教師、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方式、自主選擇課程學習的力度。增加輔修專業數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探索為優秀畢業生頒發榮譽學位,增強學生學習的榮譽感和主動性。
五、組織實施
為了切實加強學校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統一領導,扎實、優質、高效地開展工作,學校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掛靠教務處,全面領導全校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組織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明確建設思路,制定建設目標;同時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專家組,主要負責學校和各學院質量提升計劃以及系列配套文件的預審工作;各學院也相應成立了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組,主要是貫徹落實學校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工作任務,編制各學院的質量提升計劃。
對《質量提升計劃》目標任務進行細化分解,與學院簽訂學院目標任務書,對任務書完成情況進行年度考核,發布年度進展報告,每兩年召開一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安排。最后對《質量提升計劃》(2019-2023)實施以來的教育教學成果及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升效果進行客觀評估,結合國家教育形勢,提前謀劃下一個“五年計劃”。